選礦流程的分級數量由礦石性質和目標產品決定,通常需要3到5個主要處理階段。以鐵礦為例,原礦經過粗碎后進入中碎環節,此時設備會將石塊破碎至50毫米以下粒徑。磨礦階段往往需要兩段式操作,第一段將礦石磨至0.3毫米左右,第二段細磨至0.074毫米以下才能有效解離礦物。為什么需要這么多級處理?關鍵在于逐步釋放有用礦物并控制能耗,單次破碎若想達到最終粒度,反而會造成設備過度磨損和能源浪費。
重選和浮選環節通常包含2-3個精選段,像鎢礦選別就需要反復搖床分選才能提升精礦品位?,F代選廠常在粗選后設置掃選作業,確保尾礦中金屬流失率低于0.5%。脫水工序也不容忽視,濃縮機和過濾機的組合使用能實現95%以上的回水利用率。某些特殊礦種如稀土礦,甚至需要增加化學浸出等額外處理單元。
設備配置直接影響分級效果,顎式破碎機與圓錐破的搭配比單一設備效率提升40%以上。過程控制系統的應用正在改變傳統模式,實時粒度分析儀可動態調整破碎機排礦口尺寸。值得注意,某些易碎礦石采用高壓輥磨機可減少1-2個破碎段,但設備投資會增加30%左右。選礦工程師常根據礦石硬度測試數據,在流程簡化和回收率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。
環保要求促使分級工藝持續優化,多段脫水分級現在能減少60%的尾礦含水量。最新研究顯示,預選拋廢技術可使后續處理量降低25%,這對低品位礦床開發尤為重要。實際生產中,銅礦選別線往往比鉛鋅礦多設1個再磨環節,因為銅礦物嵌布粒度更細。設備選型時既要考慮當前處理能力,也要為未來礦石性質變化預留調整空間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