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試驗的粒度范圍通常根據礦石性質和處理工藝確定,多數情況下控制在-2mm至-0.075mm之間。實際操作中需要結合礦石硬度、礦物嵌布特征及分選目標調整破碎細度,比如硫化礦浮選常要求磨至200目占80%以上,而重選工藝可能接受更粗的顆粒分布。試驗人員會通過篩分分析繪制粒度曲線,找出解離度與能耗的平衡點。
為什么粒度對選礦效果如此關鍵?過粗的顆粒會導致有用礦物與脈石未充分解離,降低精礦品位;過細則增加磨礦成本并產生泥化現象。某鐵礦案例顯示,當磨礦細度從-0.074mm占比65%提升到85%時,鐵精礦品位提高了4.2個百分點,但電耗增加了30%。需要重點關注礦石中主要礦物的嵌布粒度,特別是當目標礦物呈細粒浸染狀時,通常需要更精細的破碎方案。
試驗階段會采用三段一閉路流程驗證最佳粒度,先用顎式破碎機粗碎至15mm以下,再經對輥機中碎到5mm,最后用球磨機細磨。實驗室常用標準篩組進行粒度檢測,同時借助顯微鏡觀察單體解離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氧化礦在超細磨時會發生表面鈍化,這時需在粒度與藥劑制度間尋找新平衡。
現場操作人員常犯的錯誤是盲目追求細磨指標,忽視后續脫水難度和尾礦處理成本。某銅選廠曾因將入浮粒度從-0.15mm調整到-0.045mm,雖然回收率提升2%,但過濾機效率下降40%,最終綜合效益反而降低。建議通過閉路試驗模擬實際生產,同時檢測不同粒度下的金屬分布率,這樣能更準確找到經濟合理的破碎節點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