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礦干排工藝作為契合國家 “綠色礦山” 建設理念的創新處置手段,通過多級脫水流程,將尾礦含水率有效控制在 15% - 20% 以下,達成固態堆存與安全運輸目標。本文立足工程實踐,深入剖析針對不同粒徑尾礦的工藝選擇關鍵要點。
1. 粒徑特征參數
粗粒徑尾礦:d50>0.075mm,沉降速度>0.3mm/s
中細粒徑尾礦:d50=0.0230.075mm,沉降速度0.1-0.3mm/s
超細粒徑尾礦:d50≤0.023mm,沉降速度<0.1mm/s
2. 其他關鍵參數
含泥量(直接影響過濾效率)
礦物比重(影響濃縮效率)
處理規模(決定設備選型)
回水質量要求(涉及環保標準)
1、粗粒尾礦
針對粗粒徑尾礦,采用多錐體旋流器組能顯著提高分級效率,搭配變頻脫水篩可實現動態調節。例如某鐵礦,憑借 “旋流器 + 深錐濃密機 + 脫水篩” 組合,處理能力躍升 30%。
2、中細粒尾礦
中細粒徑尾礦方面,引入陶瓷真空過濾機,處理能力相較傳統設備提升 50%;運用絮凝劑自動添加系統,藥劑消耗降低 15% - 20%;將脫水篩篩板更換為聚氨酯材質,使用壽命延長 3 倍。
3、超細尾礦
面對超細尾礦,采用高壓彈性壓濾技術,濾餅含水率可降至 15% 以下;組合式濃密系統(直徑 30m 深錐濃密機 + 傾斜板濃密機)助力深度脫水。像某稀土礦尾礦,經兩級壓濾后,干堆密度高達 1.8t/m3。
從經濟性考量,干排系統相較于傳統尾礦庫建設,在用地方面節省 40% - 60%,且回水利用率提升至 85% 以上,年節水效益可達百萬元級別。安全性上,配備在線含水率監測系統,精度達 ±0.5%;建立防滲漏干堆場,滲透系數控制在<1×10??cm/s;設置按 24 小時處理量設計容量的應急沉淀池,全方位把控環境風險。
前期務必開展系統粒度分析試驗,推薦使用激光粒度儀;進行動態沉降柱試驗,精準確定絮凝劑種類及用量;考慮設備模塊化設計,以靈活適應產能變化;配置智能控制系統,集成PLC與云平臺監控,實現遠程操控與實時監測。
隨著《國家礦山安全規劃(2021 - 2025 年)》落地實施,礦山企業在方案設計時,應聚焦滿足《尾礦庫安全規程》的要求,積極融合物聯網監測技術,并預留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接口。
綜上所述,憑借精準的粒度分析、科學合理的工藝組合搭配智能化過程控制,尾礦干排系統有望實現安全、高效運行,為礦山企業鑄就顯著經濟效益與環保價值雙重壁壘,助力礦山行業邁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新征程。
上一篇:海外選礦球磨機便宜多少
下一篇:選礦用多少高斯磁鐵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