鉬礦選礦尾礦的粒度范圍直接影響資源回收效率與環保處理方案。目前主流選礦工藝中,尾礦細度多集中在200目至400目之間,相當于顆粒直徑約38微米到74微米。這個區間既能確保鉬金屬充分解離,又能平衡設備運行成本,例如某大型斑巖型鉬礦的浮選尾礦經檢測顯示325目占比達65%以上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不同選礦階段尾礦粒度的差異,特別是粗選與掃選環節產生的尾礦往往存在明顯分級現象。浮選工藝普遍要求磨礦細度達到-200目占80%以上,這意味著尾礦中微細粒級占比顯著升高。如何精準控制旋流器分級效率成為調節尾礦粒度的關鍵,操作參數偏差可能導致30微米以下超細顆粒比例激增。
鉬礦尾礦粒度是不是越細越好?實際情況并非如此。當顆粒細度超過400目時,脫水難度呈幾何倍數增長,某選廠實測數據顯示尾礦含水率會從18%驟增至28%。這直接導致尾礦庫建設成本增加,同時微細顆粒更易形成揚塵污染。技術人員通常會在金屬回收率與處理成本間尋找平衡點,動態調整磨礦強度。
環保新規對尾礦粒度提出更嚴苛要求,特別是涉及伴生重金屬元素的礦區。小于10微米的膠體顆粒容易攜帶污染物遷移,近年研發的深度濃縮技術可將這部分超細尾礦比例壓縮至5%以內。選礦企業現在更傾向采用兩段脫水工藝,先用高頻篩回收200目以上顆粒,再通過壓濾處理微細物料,這種組合方案能使尾礦綜合利用率提升40%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