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濃度的最佳范圍究竟是多少?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,關鍵在于礦石性質與選礦工藝的精準匹配。通常浮選作業的礦漿濃度控制在25-35%之間較為常見,重選工藝則多采用15-25%的中低濃度。實際操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礦石嵌布粒度特性,特別是當礦物結晶顆粒較細時,適當降低濃度能有效改善分選效果。
選礦濃度直接影響設備工作效率和精礦品位。濃度過高會導致礦漿流動性下降,浮選機充氣量不足,反而降低有用礦物回收率。某鉛鋅礦現場測試數據顯示,當濃度從38%降至28%時,精礦品位提升了2.3個百分點。但濃度過低同樣不可取,不僅增加水電消耗,還會縮短設備使用壽命。
調節濃度需要結合礦石可選性試驗數據。以某金礦為例,原礦含金量1.5克/噸時,采用32%的礦漿濃度既能保證金顆粒有效上浮,又避免過多脈石礦物進入泡沫層。操作人員每天應定時檢測濃細度指標,通過調節補水量保持濃度穩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雨季來臨時礦石含水率變化可能引起濃度波動,這時需要提前調整給藥制度。
選礦濃度是不是越高越好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某鐵礦選廠曾因追求高濃度處理量,將磁選濃度提升至45%,結果導致尾礦品位升高0.8%。現代選廠普遍采用自動控制系統,通過在線濃度計實時監測,配合變頻給水裝置實現精準調節。經驗表明,保持濃度在工藝設計值±2%范圍內波動,能最大限度保證選別指標穩定。
特殊礦石需要特殊對待。處理含泥量高的氧化銅礦時,技術人員發現將濃度控制在22-25%區間,配合分散劑使用,能有效解決礦泥罩蓋問題。而處理粗粒鎢礦時,采用40%以上的高濃度重選反而能提高回收效率。這些案例證明,確定最佳濃度必須建立在礦石特性分析和系統試驗的基礎上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