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選選礦的有效粒度范圍通常在10至150微米之間。這一區間內的礦物顆粒既能與氣泡充分接觸,又不會因自重過快下沉。需要重點關注的是,不同礦物類型對粒度的敏感度差異明顯,例如硫化礦在20-100微米時回收率最高,而氧化礦可能需要更細的研磨達到50微米以下。為什么微米級顆粒更容易被捕獲?關鍵在于氣泡與顆粒的碰撞效率會隨粒徑減小先升后降,通常在30-80微米出現峰值。
實際生產中磨礦細度需根據礦石特性動態調整。過粉碎現象會顯著降低浮選效率,當顆粒小于5微米時,布朗運動加劇導致礦粒難以穩定附著氣泡。相反,超過200微米的粗粒礦物即便被氣泡捕獲,也容易在攪拌過程中脫落。選礦廠常采用分級設備控制磨礦產物,螺旋分級機或水力旋流器能將合格粒度及時分離,避免重復研磨造成的能耗浪費。
藥劑制度與粒度分布存在強關聯性。捕收劑在中等粒度礦物表面吸附更均勻,而過細顆粒會消耗過量藥劑。某銅礦案例顯示,將磨礦細度從80%過75微米調整為85%過45微米,在黃藥用量不變情況下,銅回收率提升了4.2%。這印證了粒度控制對經濟效益的直接影響。
現代浮選設備正在突破傳統粒度限制。納米氣泡發生器的應用讓5-10微米顆?;厥粘蔀榭赡埽錃鈹嚢璨鄣母倪M使300微米粗?;厥章侍岣?5%。但設備升級需匹配工藝參數優化,某鐵礦廠引入柱浮選機后,通過調整充氣速率與礦漿濃度,使-20微米赤鐵礦回收率從58%提升至72%。
新聞推薦